近年,戏说乾隆中的刘墉是他的儿子,也曾经官位高达东阁大学士。小说《刘公案》中的主人公“刘罗锅子”,指的就是刘墉。刘统勋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直声震朝野”。他来过呼和浩特,留下许多传说,还有一个手抄本《刘大人私访归化城》,讲述着他的故事。民间传说,他来到玉泉区小召前,被人们认出是“刘青天”,告状鸣冤的人跪满半条街,于是此街被叫成“半道街”(即今天的小召前街)。当年归化城理事同知并且护任归绥兵备道的普喜,砍伐销售乌拉山的国有林木,谋取私利。他还用五千两银子贿赂了绥远城将军保德。这位昏庸的一品封疆大吏,拿人的手短,任凭普喜胡来,充耳不闻。后来有些风声,普喜做贼心虚,连忙上了一道奏折,举报保德通过绥远城粮饷府同知呼世图贪污粮饷的事。企图以此转移视线,掩盖自己偷伐林木之事。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朝廷接到普喜的折子,钦命刘统勋会同山西巡抚塔永宁查处保德与呼世图案。为了查清真相,刘统勋没有前呼后拥地去太原找塔永宁,而是轻装简从地化装成商人,直奔归化城去私访。这位过花甲的老人,一路饱经风霜劳顿,来到呼和浩特。他住在大南街的“东升店”,走街串巷深入民间调查研究。经过艰苦私访,他不仅查清了保德和呼世图的罪行,得知普喜并不是诬告。还查出普喜行贿和私砍国有林木的犯罪事实,以及恶人先告状的劣行。经过调查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才南下太原。他会同巡抚塔永宁,鸣锣开道,大张旗鼓地再次来到呼和浩特。他们在将军衙署审理了案件。保德、普喜、呼世图在铁证如山的面前,目瞪口呆,只好承认了罪行。经申报朝廷批准后,三个人都被判处了死刑。刘统勋查办呼和浩特新、旧两城高官大吏,如此神速,震惊朝野,传为佳话。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法国入华遣使会会士),1839年离开法国来中国。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与另外一名法国传教士,进行了一次跨国旅行。在中国期间,他们曾经在呼和浩特逗留过五天。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古伯察神父在巴黎发表了名为《鞑靼西藏旅行记》的书,讲述了他们在旅途中的见闻。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呼和浩特,使欧洲人知道了这块地。
乌兰夫一生中多次来过玉泉区,与土默特学校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冯玉祥在1925年出任西北边防督办时,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使呼和浩特出现了一派新气象。他还捐款办了些慈善机构,其中很多在今玉泉区境内。吉鸿昌将军1925年来到呼和浩特,曾任绥远警务处处长。任内整顿社会治安,剿除匪患,禁种罂粟,修筑蜈蚣坝公路……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著名的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9年曾经来内蒙古考察过四个月,他不仅到过今天玉泉区境内,还撰文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述。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的记者萧乾,也曾经两次来过呼和浩特。历百余年变迁,如今大召一带街市风韵犹存。它是全市唯一保留旧貌的传统商业区,被誉为“明清一条街”。它既有往日的辉煌,更有今天的风采。近年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保护历史遗产,建设文化名城,玉泉区投资千万,大举修缮了这片古老的商业区。他们拓展了大召广场,使狭束拥挤的召前豁然开朗,突显出大召的辉煌。召前的广场、西去的通顺街和拓宽取直的东夹道,一反沥青铺面的作法,新镶砌的青石路面,古朴典雅,与老街建筑相辉相映,更加协调。街道的旧建筑,依照原样,采用传统工艺、修旧如“旧”(式样),整葺一新。通顺街东口新矗立起的牌楼,格外醒目。“塞上老街”四个大字,牵动着您的脚步,使您不由自主地向那里走去。尤其这两年,文化古董业看好这条呼和浩特仅存的传统商业街,纷纷入驻,提高着这条街的文化品味。店铺里,金银铜铁、玉器古玩、应有尽有。其中,红太阳博物馆、佛像博物馆、古铜镜博物馆、草原马具博物等,各具特色,吸引着八方游客。 明隆庆六年(公元1573年)阿拉坦汗仿元大都在土默川上建筑了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城池,库库和屯。这就是现在的“塞上老街(通顺街)”旅游景区。库库和屯,蒙古语:“呼和浩特”,汉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6年)明朝廷赐名“归化城”。归化城,又称作“旧城”,就是现在的玉泉区。旧城初建时,城周仅二华里,城墙高三丈,有南北两个城门。清代康熙三十三年,在旧城南增建外城,原来的两座城门增为四座。东门“承恩”、西门“柔远”、南门“归化”、北门“建威”。归化城重修后,广建召庙,市井商业老字号,通顺街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