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视玉泉井为宝地,环其左右建起一座座茶楼、酒肆和各行各业的铺面。他们“绕泉思源”,多家字号冠有“泉”、“源”二字。早在明代,这里就有了商业贸易的集市。清朝中期,大召、玉泉井一带,已经市井繁华,店铺林立,大召与玉泉区井之间的广场上,布满了小摊。销售的货物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从珍稀的古玩到笨重的日用杂货,应有尽有。还有一处处杂耍摊,艺人们的吆喝声与叮咚的锣鼓声,不绝于耳,就好像当年开封大相国寺一般繁盛热闹。大召往南,正对召门,原称大召街,后冠以方位,叫做大召前街。召门至街的南口,直线距离约350米。但在街的北端,以玉泉井为中心,形成一个三角形街心岛,使街道成了奇特的“Y”字形。这条街的街面宽度6—7米。两侧以商业门脸为主,兼有一个个居民小院的门楼。 大召前街有茶馆、饭馆、烧卖馆、布店、药店、面铺、杂货铺等数十家。其中,不乏著名字号。德泰玉药庄、荣升源、庆荣源烧卖馆等店铺,紧傍玉泉井,顾客盈门,经久不衰。大召往西是通顺街。在这繁华热闹的通顺街中部,有个地方叫“人市儿”。它是民间的称谓,不是正式命名的地名,所以谁也说不清楚它的东起西至、南达北到的四至界线。反正,通顺街与通顺南、北街相交的十字一带被泛称为“人市儿”。尽管不是正式地名,却代代相传尽人皆知。确切点说,那里是买卖劳动力的市场。旧时,那一带是雇用长短工和丫环、老妈子(保姆)的地方。每天出卖劳力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站满街头;雇请民工的,巡视端详着这些人;还有些搞中介的人穿梭在人群中,一片嘈杂。买卖人口的事也时有发生,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年,绥远(内蒙古中部地区)遭受特大旱灾,寸草不长,颗粒无收。灾区人民为了逃活命,成群的饥民拖儿带女,涌进呼和浩特城,找不到营生,讨要无门,为了活命,卖儿卖女的悲剧就发生了。卖者背上或者头发上插草为记,跪或站于街头。多是山西、河北等地的人来买,以粮食或钞票换取。御马刨地,涌现灵泉,其水滋养着这块土地,养育着一方人民,这里人杰地灵。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在此留下过印迹。在这里,帝王将相,大展才干;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壮士豪杰,感天动地。他们有的长期居留,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过贡献;有的过往匆匆,却留下了宝贵的文物都留下过动人的故事。通常,寺庙、祠堂里供的是神话传说的人物,或影响巨大、已经逝去的历史真人,供活人的比较少。家祠,也只供故去的先人。
在呼和浩特,却有一座供奉活人的小庙,叫费公祠,即“费襄壮公祠”,它坐落在今玉泉区大召前街东侧的玉泉二巷。民间也叫它“白大将军庙”或“白大将军祠堂”。它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是一处小四合院,有正殿、厢房和耳房。殿内主供费大将军——费扬古。当年建祠时,他年过五十,刚刚从呼和浩特调回京师,还健在人间。费扬古,栋鄂氏,满洲正白旗人,贵族出身,生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他曾经驻防归化城,费扬古英勇善战,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驻防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前身)时,留下不少传说故事。费扬古驻防归化城,立即加强了社会治安工作。原先,有些当地兵丁出入街巷店铺时,强行索要商店摊贩的货物,还常常打骂侮辱买卖人。为制止这种不良行为,便在大街小巷广泛张贴布告、公布纪律,声明如有违犯者,将严惩不贷。在扫除恶习的同时,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社会的势力。从而,使呼和浩特出现了社会秩序稳定,四方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得到老百姓的欢迎。人们以爵位称其为“伯大将军”。本地人把“伯”读作“bai”,久而久之就成了“白大将军”。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开始,一些行社、商号就到庙中祭祀,同时举办庙会。届时,卖小吃喝的、耍小玩艺的、做小买卖的、进香的香客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时过境迁,数十年前停止了祭祀活动,停办了庙会,庙宇逐浙荒圯,改作民居。如今,那里仅存正殿三间和两侧厢房各三间。但是,关于这座祠堂和被供奉者的故事还在流传。传讲中透露出了人们希冀社会安宁、生活幸福的心愿。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生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卒后谥“文正”。他是雍正年间进士,乾隆年间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还担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深得乾隆皇帝的信赖。身后留有《刘文正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