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老街周围,御马刨地,涌现灵泉,其水滋养着这块土地,养育着一方人民,这里人杰地灵。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在此留下过印迹。在这里,帝王将相,大展才干;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壮士豪杰,感天动地。他们有的长期居留,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过贡献;有的过往匆匆,却留下了宝贵的文物。他们在这里都留下过动人的故事。
通常,寺庙、祠堂里供的都是神话传说的人物,或是影响巨大、已经逝去的历史名人,供活人的比较少。家祠,也只供故去的先人。而在今玉泉区大召前街东侧的玉泉二巷内,却有一座供奉活人的小庙,叫费公祠,即“费襄壮公祠”,民间也叫它“白大将军庙”或“白大将军祠堂”。它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是一处小四合院,有正殿、厢房和耳房。殿内主供费大将军——费扬古。费扬古,栋鄂氏,满洲正白旗人,贵族出身,生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当年建祠时,他年过五十,刚刚从呼和浩特调回京师,还健在人间。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英勇善战,还能与士卒同甘共苦。费扬古驻防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前身)时,留下不少传说故事。他来到归化城,立即加强了社会治安工作。原来,有些当地兵丁出入街巷店铺时,强行索要商贩的货物,还常常打骂侮辱买卖人。为制止这种不良行为,他便命人在大街小巷广泛张贴布告、公布纪律,声明如有违犯者,将严惩不贷。在扫除恶习的同时,他还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社会的势力。从而,使呼和浩特出现了社会秩序稳定,四方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深受老百姓欢迎。人们以爵位称其为“伯大将军”。本地人把“伯”读作“bai”,久而久之就成了“白大将军”。
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开始,一些行社、商号就到庙中祭祀,同时举办庙会。届时,卖小吃的、耍小玩艺的、做小买卖的、进香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时过境迁,数十年前停止了祭祀活动,停办了庙会,庙宇逐浙荒圯,改作民居。如今,那里仅存正殿三间和两侧厢房各三间。但是,关于这座祠堂和被供奉者的故事还在流传。传讲中透露着人们希冀社会安宁、生活幸福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