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资讯

戈壁新城初立 青年扎根电力 他在这里走过十五年

  康巴什,这片曾经干旱贫瘠的戈壁滩,冬风裹挟着黄沙呼啸而过,夏日骄阳炙烤着大地,自然条件恶劣至极。彼时,这里仅有两个小村庄零星散落,不足1500人的居民在这里生活。2004年5月,鄂尔多斯的一声规划号角,让这片荒芜之地迎来新生——一座新城在此开建,取名康巴什。

  就在外界对康巴什议论纷纷时,刚踏出校园的武志祥,背着行囊,怀揣着对电力事业的憧憬,毅然走进了内蒙古电力集团鄂尔多斯康巴什供电公司。那时的康巴什供电公司,没有气派的办公楼,几间挤在青春山上的平房便是全部。可小武望着山下那座正在成长的新城,眼中满是光芒,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

  默默耕耘奉献 练就抢修绝活

  初入职场的武志祥,将全部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中。每当抢修电话响起,他总是第一个奔赴现场,不管是寒风凛冽的深夜,还是烈日炎炎的正午。有一次,正值隆冬,一处线路突发故障,武志祥顶着刺骨的寒风,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和同事们连续奋战6个小时,双手冻得通红、僵硬,却始终没有一句怨言,直到故障彻底排除。​

  为了尽快熟悉辖区线路,他化身“活地图”。每天下班后,别人都踏上了回家的路,他却带着笔记本,沿着电力线路徒步巡查。康巴什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遇到复杂的线路走向,他就蹲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绘制草图;碰上难以理解的设备结构,他就缠着老师傅请教,直到完全掌握。面对绝缘化率低、可靠性差等历史遗留问题,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一基一基杆塔地检查,一条一条线路地改造。更换柱上断路器时,他亲自爬上高高的杆塔,仔细核对每一个参数;铺设绝缘导线时,他全程紧盯施工质量,确保每一米导线都符合标准。经过不懈努力,100余公里10千伏线路绝缘化率从70%飙升至98%以上,而他也凭借精湛的技艺,能够根据有限信息,迅速判断出事故的基本性质、大概位置,甚至故障成因,大幅缩短了故障停电时间,成为同事们口中当之无愧的电力抢修“活地图”。

  勇挑重大任务 坚守诠释担当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康巴什区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康巴什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重要时刻,而康巴什供电公司肩负着保供电的重任。作为班组长的武志祥,深知责任重大,毫不犹豫地冲在了第一线。​

  那段时间,他的工作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天还没亮,他就已经到达现场,开始检查光缆敷设情况,确保每一根光缆都连接稳固;白天,穿梭在各个场馆之间,协调配网自动化建设、电源接入等工作,与施工人员反复沟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夜晚,当城市陷入沉睡,他又带领团队对线路进行巡查,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设备温度,保障线路稳定运行。连续多日,他每天只能休息2个小时,常常忙得错过饭点,饿了就用热水泡一碗方便面充饥。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总是说“再等等,忙完这两天”,可这一忙,就又是一年。他笑着调侃自己:“差点因为工作把终身大事耽误了。”​

  保电任务圆满完成后,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武志祥又一头扎进了配网自动化改造工程。为了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他和团队日夜奋战。更换环网柜时,面对沉重的设备,他和同事们齐心协力,一点一点地挪动、安装;加装DTU设备时,他认真研究图纸,仔细调试每一个参数。经过一年的努力,共计更换74台环网柜、加装DTU130台,完成5600多基电杆的绝缘化改造和1000基电杆的防雷改造,跳闸率降低70%。那段时间,同事们很少能在单位见到他的身影,因为他始终坚守在改造工程的最前线。​

  见证城市蝶变 成果铸就辉煌

  时光飞逝,曾经青涩的“小武”,在岁月的磨砺中成长为沉稳的“老武”。他所投身的城市配网建设也迎来了丰收时刻,曾经的配网自动化实践成功转化为内蒙古电网首个智能分布式配电网自愈系统。这一系统在康巴什核心区上线运行后,实现了配电线路“毫秒故障隔离,秒级自愈恢复供电”,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迈入国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康巴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空旷寂寥的街道,如今车流如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乌兰木伦河畔,绚丽的喷泉灯光秀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广场上,市民们欢声笑语,享受着惬意的生活。从“鬼城”到“暖城”,武志祥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见证并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华丽转身。他说:“看着康巴什越来越好,看着电网越来越智能,再苦再累都值得。”

  如果有人问他未来有什么打算的话,他一定会回答将继续坚守在电力岗位上,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他把青春化作图纸上的线条、设备里的零件,更融入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对老武而言,康巴什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刻进生命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每一处电网节点,都承载着他半生的热爱与坚守。(韩俊峰  郭煦

编辑:任海霞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