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资讯

青山区司法局多元赋能筑根基 创新服务提质效

  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包头市青山区司法局从队伍建设、宣传教育、服务创新三方面发力,亮出一套 “组合招”,全方位提升司法行政工作质效,为区域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多元赋能,建强专业化法治服务队伍

  激活机关干部效能  以“强基层、提能力、促协同”为目标,推动机关干部每周至少1天驻全区10个司法所办公,既开展材料撰写、行政复议办理等业务“传帮带”,又收集民情与法治需求,缓解基层人力压力。同时,构建“股室+司法所+调委会”全员调解机制,整合多方优势推动矛盾协同化解;将全局持法律职业资格证人员纳入行政复议队伍,通过专题培训与“老带新”机制,以“考核+培训”双驱动提升办案质效。

  打造“助企帮帮队”  联合9家律所及公证处骨干,聚焦企业高频法律需求,形成“专家+实务”服务矩阵。成立以来,开展专项帮扶16次,覆盖90余家多行业企业、服务1000余人次,出具12份《法治体检报告》。

  优育调解员队伍  按“选优、配强、提能”思路,组建道路交通、物业纠纷等16个行业性专调组织及72个社区(村)调委会,遴选380名“法律明白人”、441名调解员,推行“专兼结合”模式。定期开展法律法规、沟通技巧等专题培训,建立“老带新”实战机制,助力新调解员积累经验。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调解纠纷9374件,成功9204件,成功率达98.2%,筑牢基层矛盾化解防线。

  场景化打造,织密法治宣传教育网络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松石学校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法治教育与实践结合,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体系。严格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邀请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组织律师、普法志愿者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营造“廉法融合”氛围  在包头市一机厂鳄鱼湖公园建设6.3万平方米廉政法治园,融入坦克、兵工文化等本土元素,设置法治凉亭、“糖衣炮弹”雕塑等20余件主题小品,新建78处灯杆与座椅。今年以来,接待自治区级、市级、区级调研参观7次,成为传播廉政法治文化、警醒党员干部的重要窗口。

  推动法治宣传“接地气”  在青福镇、兴胜镇5个村及各街道18个社区,绘制1000余平米法治“文化墙”。利用空白墙壁,将法治内容与民俗文化、传统美德融合,把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生活场景,让群众在日常出行中耳濡目染,逐步树立法治观念。

  突破传统,探索高效能司法行政新路径

  开展伴随式执法  在自治区首创乡镇级“伴随式”执法监督模式,组建含人大代表、律师等在内的百余人监督队伍,对日常执法检查、专项整治等场景全程监督,核查执法亮证、程序合法性等关键要素。建立快速纠错机制,曾及时纠正执法人员未规范亮证问题,推动优化流程、避免纠纷。

  推动基层执法监督全覆盖  制定《青山区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明确执法监督范围与职责,为监督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在青福镇司法所和兴胜镇司法所先行建立行政执法监督试点,积累实践经验后,同步推进其他8个司法所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实现全区司法所监督职能全覆盖。对辖区内市场监督管理所、派出所等基层派出机构,每年定期监督,全面规范基层执法行为。

  “一码通办”服务民生  在全区72个社区(村)楼道、单元布设“法律服务管家”牌,以二维码集成法律咨询、业务办理、法律学习功能,设语音播报解决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通过“扫码提交诉求—分派—处置—反馈”闭环机制,联动全国4.5万名律师解答复杂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

编辑:刘香云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